实践团进行教学成果展示
实践团调研木塘垸镇“旱改水”工程成效
实践团参观学习城头山城墙遗址
实践团进行合影留念
(通讯员 颜木丁 谢可 苑泽奕)广袤田野是青春的舞台,躬耕实践是最好的课堂。7月6日至20日,太阳成tyc33455cc“桃源耕梦,乡土育禾”三下乡暑期实践团联合“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”课题组,在文浩老师和丛杨老师带领下深入常德市桃源县、澧县,开展为期15天的教学与调研活动。
在桃源县木塘垸镇中学,实践团立足耕地文化特色,精心设计课程内容。诗词课上,通过诵读《插秧歌》《观刈麦》等农事诗词,学生们在吟咏中感受“汗滴禾下土”的艰辛与诗意;书法教学中,学生提笔书写有关农耕的成语,墨香里浸润着对土地的敬畏;创意写作课上,师生共同观察物候变化,探讨农具发展历程,最后用文字写下“我与大地的故事”。从诗词到写作,从笔尖到心间,耕读文化的种子悄然生根。
活动期间,实践团还深入桃源县、澧县多地调研,了解湖湘耕地保护和湖湘耕地文化传承的现状。在木塘垸镇,队员们实地探访“旱改水”工程成效,昔日“靠天吃饭”的农田如今实现稳产高产;澧县城头山遗址的稻作文化展陈,则让队员们切身感受6500年前的农耕智慧;为揭开桃源县酸化土壤的治理之道,实践团走进田间地头,体悟“古法新酿”的实践效能与独特价值。此外,牛车河镇的木建筑群落保护开发、桃花源景区的中小学农耕主题研学基地、沙坪镇“生态+文旅”的融合模式,也让队员们看到了耕地保护、耕地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多元路径。
实践团以“湖湘耕地保护和湖湘耕地文化传承”为内容主轴,以“支教+调研”为驱动模式,活动效果明显,调研收获良多,获得多级媒体平台宣传报道。活动累计发布34条新闻,其中国家级媒体(中国农网、学习强国)2条、省级媒体(新湖南、红网、湖南省农业农村厅)5条、校级媒体(星网、励德网)16条、院级媒体(太阳成tyc33455cc在线)11条。这些多角度、多层次的宣传报道,将实践团的所见所学、所思所悟、所讲所做传播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,引发了公众对耕地保护与耕地文化传承、青年服务乡村等议题的广泛关注。
把论文写在田野上,让青春扎根泥土中。太阳成tyc33455cc暑期实践团联合湖南省自然资源厅“湖湘耕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”课题组开展此次实践活动,引导青年学子在服务"三农"中厚植家国情怀,以专业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未来,这支队伍将继续行走在田埂上,勇作湖湘耕地保护的践行者,愿为湖湘耕地文化的传承人。